联系我们
地 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电 话:--
邮 箱:--
作品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作品精选
从拾红薯到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发布时间:2015/1/19 来源:zhanghongye 阅读:1386

 题目怪怪的,是老婆的命题作文。
周末好不容易在家吃中饭,老婆提议吃双合元饺子。点了两份,一份是黄瓜鸡蛋馅的,一份是豆腐粉丝馅的。吃的有点多,于是我提出沿着小河的栈道走走,消化消化。途中闲聊,路过烤红薯摊,决定晚上吃蒸红薯。于是想起并谈到小时候老家生产队收完红薯后,小孩一起捡剩余的红薯归自己的旧事。讲授哲学的她听完后,出了命题作文,还要求我限期完成。
事实上,打我记事开始,我的生活就没离开过红薯。红薯在我的老家皖西大别山区叫白芋,是白瓤的那种,初秋尚未长大就有人偷挖生吃,吃多了容易肚胀,难以消化,放屁特臭。现在想来当时有些人不敢放屁,因为极易暴露”敌情“。红薯真正好吃的时候是越冬以后,经糖化而变软变甜,十分可口。但往往放不到过冬,一是量不足,常常被母亲当作主要食材提前吃光;或由于窖藏不好,染上霉病,烂个精光。因此只好切成薄片晒干,储藏供来年食用。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不管怎么说,红薯对全家人很重要,至少可保不饿肚子。
母亲很注重生产队收完后,我们家能捡多少红薯,这是一件大事。不仅仅是可以煮一锅红薯,更重要是证明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孩子是否勤劳有为,甚至是否能不能找儿媳,特别是我们家就我这么一个男孩。
老家种植红薯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选地,一般是坡上旱地,好地要种水稻的;第二步,筑垄,由一头水牛或黄牛拉犁正反培土形成地垄,再由人工加土垒成一尺高的地垄;第三步,插苗,提前室内升温育苗,插苗必须在雨后进行,全村总动员;第四步,中间管理,松土除去杂草等;第五步,很关键,收获。再用牛犁一左一右将地垄分成两半,红薯就自然暴露,满田的红薯,真是喜人啊。但对于各家母亲来说,下一步最为重要,村里大人在田里收完点缀满地的红薯以后,生产队长高声喊收工了。等在田边半天的我们这小伙伴们,像一群饥饿的小野猪扑向红薯田,寻找残缺的红薯,但往往所剩无几,常常两手空空。
也许是饥饿所迫,也许母亲期待的目光所逼,年少的我开始琢磨了。
仔细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地垄的结构,牛犁筑地垄不是很规则,特别是垄的两端,常常变窄变低,而收获的时候,牛犁犁不到这部分,往往有不少小个头的红薯没有暴露出来。地形在变化,经过雨季等,地垄会变化,红薯秧生长位置也会变化,需要现场观察红薯秧可能移动的位置,然后下手就如探囊取物了。
精细思考有助于指导行动。常常发现部分地垄红薯秧长得很好,但没有牛犁出红薯,怎么回事啊?我就琢磨红薯秧的生长特点,红薯根茎生长与土壤软硬有密切的关系,即软地的红薯跟进往深里长,而牛犁耕地深度是一定的,往往遗漏了一些深层次的“猎物”。现在看来,在别人耕过的地里,进一步往深里耕同样可以有新的发现。
保守小诀窍事关重要。如果告诉小伙伴们这个小秘密,我的机会就没有了。由于我每每都能弄到一大筐,满载而归,小伙伴们很羡慕,他们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事先偷偷埋在那里的。为了保密,我常常改变实施方案,不同区域或不同方式轮番实施。邻居的一个同龄女孩,几次问我,我也没有告诉她,现在想起来很内疚。
回想起来此事十分有趣,虽达不到理论研究,但也不乏经验总结。首先是我们想干啥?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什么需求,什么现实问题和关键技术。故事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找到红薯在哪里?当时没有红薯任何参考资料,更不可能有网可上,甚至连父亲也搞不清楚为啥这样种收红薯,反正一代一代地就这么干。如何解决问题?直接观察。孩提时我肯定是好好观察大人是如何筑垄?如何育苗?如何插苗?如何管理?如何收获的?所以可以通过思考推测红薯可能生长的地方。当然我那时候还不知道假设这一前提,想好了就刨,快刨多刨,多次证实可行,算是总结提升了。
现代的科技创新肯定绝不是像我小时候拾红薯,需要创新的思维。更需要敢于创新的勇气,绝不是我当年为了满足母亲晚饭食材的需求。当今的中国,到了真正可以大谈中国梦、践行中国梦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期待着并在积极努力中。
孤陋寡闻,匆忙补课。上网一查,万万没有想到。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明万历年间引进中国的红薯,居然是人类最早栽培作物之一, 也是解决粮食短缺和能源问题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更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食物。
感谢红薯,不仅让我度过了饥饿但富有创造感的孩提时代,更让母亲为能在全村拾到最多红薯的我而骄傲。
感谢红薯,让我从孩提时就有点自信,甚至坚信我行我能。
人到中年,可爱的红薯,依然是我的主食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