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电 话:--
邮 箱:--
作品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作品精选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发布时间:2009/5/11 来源:王晓宇 阅读:1832

张爱玲生命中的那些人和事(一)

        闲暇之余,看了一本描述张爱玲生平的书——《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全书从张爱玲关系密切的亲人入手,以时间的流逝,际遇的跌宕为线索,丝丝入扣,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之前对张爱玲的生平一无所知,只知道些她和胡兰成的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噱头,走马观花的看过几则她写的小说,感觉这个女子不寻常。文字里透露出超乎寻常 的冷静,似乎她是先知先觉,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淡薄的冷冽的对世事无常,对人情冷暖,对月圆月缺,对花开花谢洞若观火。便对这个备受追捧或争议的奇 女子有了种特殊的感觉,不是喜欢——因为不了解,是诧异?是好奇?是雾里看花?是饶有兴致?于是,就在心中搁下了……

        一切的谜团在《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中解开了。同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用诙谐流畅张爱玲式的透彻将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张爱玲的显赫与落寞似乎是一个家族的宿命。

        祖父张佩纶进士登科,年纪轻轻便入住翰林院,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言官生涯,声名鹊起,扬名立万。锋芒毕露的张佩纶太顺风顺水,少年得志的张佩纶太不知天高地 厚,被贴上“清流之中坚力量”的LOGO,无处腾挪无法迂回。于是与历史上一切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不懂韬光养晦,不知明哲保身的人物不无二致,因冒犯而 获罪,被流放,被鄙夷。偏偏李鸿章老大人相中了这个与他似乎不是同一风格的后生,执意将如花似玉,眉目清婉的“剩女”李大小姐许配给他,这就是张爱玲的祖 母。张佩纶在李府低眉顺眼隐遁数年后,终因故态重萌,弹劾大舅子李大公子而被赶出李府,拖儿带女去了南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老婆青梅煮酒,吟诗 论画。虽极力彰显夫妻恩爱,郎情妾意,天伦之乐,却是郁郁寡欢,壮志难酬,自闭潦倒,英年早逝(享年五十五岁)。祖母李鞠耦是豪门千金,曾经能帮父亲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批阅公文的,在配合老公上演了一出出隐士夫妇煮酒言诗的风雅剧后,不得不扮演起一个悲情的角色,寡母熬儿,含辛茹苦,孤身一人拉扯着一双 儿女踽踽前行,把一切的期望和严厉一股脑儿的倾轧到了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身上。可是,那是动荡的岁月,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张志沂十岁左右,科 举制度被废除,于是一个孜孜于背诵三通四史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成年便成了满清的遗少,与时代的车轮渐行渐远。在经历了几次辞职除名的不愉快后,张志沂干脆 再不出山,背靠母亲的遗产,吸鸦片,逛窑子,坐吃山空。

        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也是名门之后,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出生在一个保守的家庭,裹小足,上私塾,文化不多,心气不小,在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对一切 美好和新鲜的事物心驰神往,志存高远。于是,两个超级互补的人物,一个新锐得让人折服,一个过时得让人叹息,产生了敏感聪慧冷静孤傲的张爱玲。张爱玲八岁 之前一直生活在父亲那个荒唐过时,气息腐败,声光氤氲的家中,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还好有佣人伺候着,有奶妈照顾着,衣食无忧,四体不勤。而此时张爱 玲的母亲早就以监护小姑子出国留学之名去了英国,在花花世界中疯狂学习艺术礼仪,穿衣打扮,乐不思蜀。我愿意认为八岁是张爱玲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因为她 的母亲阔别四年后从异国归来,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光鲜的艺术,明快的节奏等等一个美好的明亮的轻盈的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和家里的那个世界是多么的格格不 入,于是母亲执意离婚,又离开了他们。母亲带来的“花非花,雾非雾,来无影,去无踪”的明快生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里投下了圈圈涟漪。

        后来继母——原北洋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过门,那是一个大家庭里庶出的女儿,自然没有留过洋的母亲的那种生活品味。在这样的母亲的“照顾”下,张爱玲就 像是裹了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别扭难耐。在一次“误会”后(被父母幽禁了大半年),张爱玲成功地逃到了母亲的家,去追求那个让她梦转千回,无比神往的新 生活。可是,理想和现实总是隔着千山万水,迷雾重重,离婚后的母亲一直过着天马行空的生活,交际花一样斡旋在男友之间(我的理解,特别是看了张爱玲的遗作 《小团愿》的感受),世界各国的体验生活,经济上也是朝不保夕。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母亲对于张爱玲的投奔,必然是百感交集的,既有添犊之爱,又觉累赘,况 且在尝试把她打造成淑女(按照自己的喜好让她学习怎样浅笑轻颦,百娇千媚,可偏偏张爱玲小脑没那么发达,丢三落四,真语实情)失败后,母亲觉得很失望,很 烦躁。这让张爱玲猝然心惊,对父亲的生活是由来已久的想要背离,对母亲的生活却是真真切切的心驰神往,可是在感受到母亲的温度后,她怯懦,自卑,惶恐,无 措,幻灭……她的心境也像淬火一般,开始不再那么柔软,不再那么激烈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地直面生活,而是学会了静默的艰涩的审慎的触摸生活,感受它的繁 复芜杂,变幻莫测。

        还好她还有学校可以去,还好母亲一直很坚持让她上学。于是她非常努力地学习,1938年她报考了伦敦大学,获得了远东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可是欧战爆发, 未能成行,第二年改入香港大学学习,此时母亲随美国男友去了新加坡。在香港大学学习的张爱玲,是自知内省的,和那些衣着光鲜、恣意享受的豪门千金相比,她 内敛,勤奋,自律,沉静,门门功课优秀,还有机会保送到牛津大学深造。可是,生活往往是让人猝不及防的,正当她准备展翅高飞,宏图大展,一幅阳光大道的画 卷徐徐铺开之时,陡然的,像是屏幕布景走马灯般变幻一样,前途远景如海市蜃楼般消散,满目呈现的只是死亡和仓惶逃避死亡,因为港战爆发了。这时张爱玲上大 四,还有半年就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