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电 话:--
邮 箱:--
贝类生态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贝类生态学
研究方向简介
发布时间:2017/6/12 来源: 阅读:4351

    多年来,团队主要从事贝类生理生态学、繁殖发育生物学、苗种繁育和增养殖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

研究了双壳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了不同化学物质对海湾扇贝、墨西哥湾扇贝和硬壳蛤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筛选了一系列高效廉价的化学诱导剂,查明了不同诱导物诱导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最佳发育阶段和延迟变态对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影响,采用高压液相色谱和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测定了海湾扇贝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及诱导物诱导后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以及第二信使cAMP含量的变化,首次证实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以及第二信使cAMP参与了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过程,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角度初步阐明了海湾扇贝幼虫变态机理。

    系统研究了硬壳蛤生理生态学和繁殖发育生物学特征,解决了亲贝性腺促熟、幼虫孵化和培育、采苗、中间培育和池塘养殖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体系,实现了硬壳蛤苗种繁育和养殖的产业化。在福建省和江苏省推广养殖面积6万余亩,在我国沿海形成了新的贝类养殖产业。

    系统研究了脉红螺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生理生态学和行为学特征,解决了亲螺性腺促熟和生殖调控、幼虫孵化和高效培育、高效采苗、规模化苗种中间培育、底播增养殖和资源修复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幼虫变态过程中的食性转换难题和采苗技术难关,集成创新了以“种质评估-苗种繁育-增养殖和资源修复”为主线的脉红螺苗种繁育、增养殖和资源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幼虫孵化率达90%以上,成活率达80%以上,变态率由低于1%提高到60%以上,平均出苗量达1.5-2.1万粒/m3水体,稚螺残食率由50%以上降低到8%,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达57%以上。